新加坡智慧城市创新:改变城市生活和可持续基础设施

新加坡的智慧城市模式将数字优先的公共服务、韧性基础设施和务实的可持续性融为一体,既雄心勃勃,又平凡得令人难以置信——平凡是指你每天都能用到它。这里的核心关键词是简单而真诚:新加坡智慧城市。从我的经验来看,我曾从小贩中心步行到地铁站,一边用手表付款,一边在通勤途中用Singpass查询政府服务,相比我工作过的大多数地方,新加坡的愿景更贴近现实。实际上,让我澄清一下:正是这种一致性——移动性、身份识别、支付、水和能源的相互关联——让它与众不同。12.

虽然许多城市都在大力宣传数据和物联网,但新加坡却将政策与工程和社区应用相结合。我记得在2019年,我曾想过:“5G肯定会改变一切”,但直到我看到新加坡的试点项目迅速发展成规模化服务后,我才确信这一点。3。截至目前,该国的 2030 年议程将切实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与日常便利联系起来——新生水补充水库;非接触式交通成为常态;绿色计划承诺出现在建筑工地、公园,很快还会出现在你的电力结构中46真正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这些系统如何通过设计鼓励诚实行为:用水、用水、公平支付;在线检索许可证,快速处理;减少用水量,因为定价信号很明确。

新加坡智慧城市模式为何有效

坦白说,我认为有三个要素尤为突出:清晰的国家愿景(智慧国)、拥有执行权的强大机构(政府科技部门、信息通信媒体发展局、陆路交通管理局、公共事业局),以及以公民为中心的视角,将大型科技成果转化为日常的小成果。智慧国议程不仅仅是一份新闻稿;它是一个与成果和资金挂钩的动态路线图。1再想想,第四个要素值得一提:整合交通走廊、混合用途社区和自然缓冲区的土地利用规划——看看城市重建局的长期总体规划方法就知道了。7.

关键洞察

融合胜过创新。新加坡的优势在于,它通过可互操作的公共平台,协调身份识别、支付、出行和公共事业,并在其上层层叠加私人创新。在我看来,这种“堆叠思维”(政策→平台→服务)才是真正的解锁之道。

你是否注意到,许多“智慧城市”项目在光鲜亮丽的试点项目后就停滞不前?新加坡避免了这一陷阱,目标是覆盖全城,而不是局限于孤立的区域。结果如何?从第一天起就实现了规模化。它并非完美——没有什么是完美的——但从原型到公众应用的转变速度始终比我在其他任何地方看到的都要快。一位同事最近指出,这种发展速度得益于稳定的人口结构和密度模式,这些模式有利于公共交通优先的规划和紧凑的城市形态。8。我过去认为密度是一个制约因素;现在我将其视为无缝交通、短途旅行和数字便利的画布。

智慧城市并非由一堆小玩意儿构成,而是由一套静默运行的系统构成。当科技融入日常生活的那一刻,你就知道你做对了。
—我在 GovTech 简报会上注意到了一位高级官员的评论1

智能出行:从自动驾驶到日常支付

我首先应该提到的是:人们在口袋里就能感受到智能出行的便捷。非接触式交通支付、实时公交车到站信息以及日益安全的道路系统,让通勤不再像一场日常赌博。陆路交通管理局针对自动驾驶汽车试验的监管沙盒测试展现了谨慎乐观的态度——在指定区域进行迭代测试,并为安全和数据设置清晰的护栏。5与此同时,开放标准和支付集成能够大规模减少摩擦。实际操作方面:登机更快,排队更少,通勤更可预测——以最轻松的方式应对无聊。

你可知道?

根据新加坡的《2030 年绿色计划》,该国的目标是在 2040 年前逐步淘汰内燃机汽车,同时发展更清洁的能源汽车和更多的电动汽车充电站——这是一个同时影响能源、交通和城市设计的重大系统转变613.

我并不完全相信每个城市都能如此快速地发展——不同的政治经济体制,不同的交通发展历史——但这个经验教训值得借鉴:先标准化平台,然后鼓励创新。这往往行之有效。

数字身份和无缝公共服务

我曾在其他地方从事过身份识别项目,因此坦诚地说:大多数国民身份证方案在用户体验方面都存在问题。新加坡的 Singpass 在这方面脱颖而出。它能够安全登录政府和私营部门的服务,无需笨重的硬件令牌即可进行支付、文档签名和审批(尽管也存在多因素身份验证选项)。其关键在于设计的成熟度——简洁的流程、频繁的更新和持续的安全强化。根据我多年的经验,当身份识别系统运行良好时,其余环节也会变得更加简单:住房申请、医疗保健、税务申报、营业执照——一切都会加速。2.

城市领导人的要点

  • 从尊重隐私和同意的公民优先身份层开始。
  • 在此基础上构建通用服务(支付、消息传递、签名)。
  • 向私人创新者开放 API——负责任且逐步地。

水、能源和2030绿色计划

让我感触颇深的是:在水资源短缺或能源费用飙升之前,可持续性往往显得抽象。新加坡通过多元化的水源——进口水、当地集水区、海水淡化和新生水(NEWater,高纯度再生水)——将水资源短缺转化为国家能力。这不仅仅是一项精妙的技术,更是对一个自然资源有限的城市国家的生命保障。NEWater 的贡献有助于保障水资源供应并稳定成本,而公众教育则使水资源保护更加具体。4。我曾经认为再生水在文化上很难推销——结果证明,透明度和质量保证可以建立信任。

2030绿色计划将交通电气化、绿色金融、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和资源循环利用紧密结合。我早该说的是:该计划的优势在于可衡量的目标,而非口号——更多的电动汽车充电桩、更多的绿色建筑、更多连接社区的公园、更多屋顶和水库的太阳能部署。6与此同时,IMDA 的 5G 推动支持建筑和公用事业的能源优化和预测性维护3.

精选片段:什么是新生水?

NEWater是新加坡的超洁净、高品质再生水品牌,采用先进的膜技术和紫外线消毒技术生产。它可以补充水库水量,增强水资源的韧性,并降低干旱风险。4.

“水资源多元化的城市比依赖单一水源的城市更能抵御气候冲击。在21世纪,水资源再利用已不再是可有可无的选择。”
—摘自公共事业委员会和联合国水资源恢复力指南412

5G+物联网:隐形骨干网

我知道,网络闲聊会让人昏昏欲睡。但这正是悄无声息的推动力。新加坡的 5G 建设为自动驾驶汽车、港口自动化、数字孪生和实时公共安全解决方案提供了低延迟架构。加上用于监测水压、能源负荷和空气质量的物联网传感器,您就能获得主动维护,而不是代价高昂的紧急情况。这听起来显而易见,但顺序很重要:政策清晰性、频谱分配和企业用例与覆盖范围同步发展。310.

推动者 城市用例 公益 参考
5G独立组网 港口自动化、自动驾驶汽车试验 更高的吞吐量,更低的延迟 39
物联网传感器 水、能源、空气质量 早期检测、预测性维护 410
数字身份 安全的电子服务 排队更少,审批更快 2
绿色计划 电动汽车、公园、绿色建筑 减少排放,改善健康 6

你们有些人现在可能会翻白眼——“我们没有新加坡那样的预算。” 确实如此。但我一直发现,建立强大的身份层,并选择两三个高收益、由传感器驱动的用例(漏水、公交优先车道、建筑节能),通常能够快速带来投资回报,即使在资源受限的城市也是如此。10另外,从小处着手,但要考虑到互操作性。否则,你以后会付出技术债,而且代价高昂。

带标题的简单图片

数据治理、包容和信任

让我先退一步思考一下。所有这些只有在人们信任这个系统的情况下才能奏效。新加坡的做法——中央平台、明确的权限和严密的安全——优先考虑可靠性和知情同意。我一直在反复思考一件事:数据驱动的问题解决和隐私之间的理想平衡。我越思考这个问题,就越相信强大的治理模式、透明的审计追踪和“发布你使用的内容”的数据仪表盘至关重要。将数据共享与明确目的(交通优化、健康警报)相结合的城市往往更容易被接受。112.

“如果没有制度信任,最智能的平台也只不过是公民拒绝使用的神经系统。”
—会议对话中的观察,与联合国人居署的原则相呼应12

物流和大士港

继续前进——因为港口至关重要。大士超级港不仅仅是一个头条新闻;它是与全球贸易流动紧密相连的自动化、高机动性物流的蓝图。自动化堆场起重机、自动导引车和人工智能优化的停泊计划缩短了周转时间和碳强度。如果缩小视野,港口就像是同一个城市堆栈的一部分:5G 连接、传感器融合、预测分析以及训练有素的高科技操作员工队伍。结果如何?客户可以围绕其进行规划的可靠性,以及运营商可以实际测量和削减的排放量。93.

为何有效(简而言之)

  1. 系统思维:港口、城市和网络被视为一个整体。
  2. 标准第一:先有互操作性,后有华丽的试点。
  3. 劳动力技能提升:新工作、新工具、持续学习。

热量、自然和新加坡降温项目

新加坡很热,这是显而易见的。但城市热度不仅仅是舒适度的问题,它还关乎生产力、健康和公平。“新加坡降温”计划在社区尺度上模拟热度,并评估各种干预措施——遮荫树、反光材料、区域供冷和城市风廊。有时让我感到困惑的是,尽管遮阳带来巨大的好处,我们为什么仍然低估了它的价值。“新加坡降温”计划的工作有助于量化这些好处,并将科学性融入城市设计选择中。11。结合公园连接线和自然之城的目标,你将获得一个缓慢但可衡量地自我降温的城市6.

“热量是一个系统问题。树木和材料是基础设施——要像基础设施一样对待它们。”
—摘自新加坡冷却网络的研究对话11

绿色建筑与城市设计

在我刚开始为建筑改造提供咨询服务时,我低估了布局(朝向、气流、围护结构)对能源性能的影响。新加坡的建筑规范和绿色建筑标志标准推动开发商采用更高效的系统、被动式设计和现场可再生能源方案。再加上市建局关于混合用途集群和交通导向型开发的规划指导,这座城市正朝着步行友好、透气的城市核心迈进。7我需要修改一下我之前的观点:融合不仅仅是数字的,更是空间的。街道和传感器共同设计着我们的生活方式。

我见过的有效设计原则

  • 先过境,最后停车。
  • 人们实际行走和等待的绿地(不仅仅是屋顶)。
  • 机械修复之前进行被动冷却;然后优化系统。
  • 为建筑管理者和居住者提供数据可见性。

有没有注意到,快速见效的方式是如何聚集的?增加遮荫、缩短步行距离、改善通风,能源费用突然下降,街道生活质量也得到改善。结果如何?令人难以置信。而且,只要治理和激励措施到位,这些措施也相当可复制。

“投资数字化加设计(点点滴滴和实体)的城市将获得韧性红利。”
—麦肯锡和联合国人居署分析的综合1012

展望未来,我预计绿色金融与建筑环境之间的联系将更加紧密。新加坡的金融生态系统已开始通过信息披露框架和转型融资工具,推动资本向可持续发展方向发展。14这正是我热衷的地方:当资本成本奖励高效的设计时,智慧城市就不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而成为默认设置。

衡量成果:重要的关键绩效指标 (KPI)

好吧,让我们退一步来看。我们要衡量什么才能知道这是否有效?我学会了观察四类指标:服务可靠性(正常运行时间、响应时间)、可达性(覆盖范围、可负担性)、可持续性(排放、水资源再利用、绿地)和满意度(用户采用率、投诉解决率)。总体而言,新加坡公开报告了这些领域的进展——交通准点率、电子服务采用率、水资源安全指标以及包括智慧城市指数排名在内的跨城市生活质量指标。15。虽然不完美,但越来越透明——而这种透明度可以建立信任。

快速 KPI 清单

  1. 交通:准时性、平均等待时间、非接触式采用。
  2. 数字:ID的月活跃用户数、服务完成时间。
  3. 可持续性:水再利用份额、电动汽车充电器密度、城市树冠覆盖率。
  4. 经济:物流周转、初创企业创建、绿色金融流动。

下一步:2030 年及以后

与此同时,新加坡继续将可持续性与竞争力紧密联系在一起。内燃机汽车的逐步淘汰改变了街道和建筑(例如停车场的充电桩),也改变了电网规划。与此同时,人口动态和土地限制要求规划、出行和自然网络之间更加紧密地融合。138我目前的想法是,区域规模的数字孪生与热模型相结合,将比电子表格更精确地指导资本配置。11然后……当人工智能让预测性城市运营成为主流时,一切都改变了。我们正在迈向这一目标——但要谨慎行事。

城市剧本:如何借鉴新加坡的经验

对于城市领导者来说,这里有一条务实的前进之路。它不是复制粘贴,而是调整和整合:

  1. 定义跨机构使命。 指定所有者、预算和结果(每季度)。
  2. 构建身份和支付核心。 然后故意开放 API2.
  3. 选择 3 个传感器驱动的用例。 漏水、公交优先信号、建筑能耗410.
  4. 发布 KPI 并进行迭代。 透明度增强动力1215.
  5. 使财务与成果保持一致。 将激励措施与绿色和可靠的绩效挂钩14.

最后的想法

新加坡的策略既非魔法,亦非神秘莫测——而是严谨的整合。如果你能记住一点,那就做到:搞定公民堆栈(身份、支付、数据),城市堆栈(出行、水资源、建筑)就能更容易优化。

结论

说实话,我以前以为“智慧城市”就是指那些花哨的仪表盘。但在新加坡,它意味着准时赶上公交车,在炎热的天气里找到阴凉处,在手机上安全地签署文件,以及在酷暑中放心使用水龙头。这些系统只有在出现故障时才会显现——而现在,它们越来越少出现故障。如果你的城市正在努力应对交通拥堵、水资源风险或碎片化的数字服务,不妨考虑一下新加坡的做法:协调一致的机构、可互操作的平台和公开报告。并非光鲜亮丽,而是切实有效。这就是关键所在。

参考

9 WEF – 大士港自动化 新闻/组织

发表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